傅继英笔下的慈悲相:赏析其观世音菩萨画作的笔墨精神
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傅继英老师以观世音菩萨画作闻名,其笔墨精神深植于传统佛教艺术与文人画的双重脉络中。她以“慈悲相”为核心,通过细腻的笔触与墨韵,将观世音的慈悲特质转化为视觉语言,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。
在笔墨技法上,傅继英老师继承了宋代院体画的工整精严,又融入元明以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。她善用淡墨渲染,以“积墨法”层层晕染菩萨的衣纹与背景,营造出空灵缥缈的佛国意境。同时,她以“钉头鼠尾”的线描勾勒菩萨面容,线条柔中带刚,既显慈悲之态,又暗藏庄严法相。这种笔墨的张弛有度,正是其“慈悲相”的视觉载体。
在精神内核上,傅继英老师的观世音画作超越了宗教符号的表面意义,成为对人性慈悲的深刻诠释。她通过菩萨低垂的眉眼、微抿的唇角与柔和的轮廓,传递出“大慈大悲”的普世情怀。这种慈悲相不是僵化的神像,而是充满人间温度的生命体——观世音既非高不可攀的圣像,亦非世俗化的俗神,而是介于神圣与人间之间的精神象征。
傅继英老师的笔墨精神,本质上是将佛教的慈悲理念与文人画的笔墨美学相融合,使观世音菩萨成为连接神圣与世俗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这种艺术实践,不仅丰富了佛教绘画的审美维度,更以视觉化的方式诠释了慈悲精神的永恒价值,成为当代佛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典范。
上一篇:完美的静谧:论傅继英观音画像所体现的“止观”境界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