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的静谧:论傅继英观音画像所体现的“止观”境界
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佛教以“止观双修”为修行法门,“止”是定心一处,“观”是照破妄念,二者交融方达涅槃之境。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像,恰以艺术语言诠释了这一禅理,在工笔的细腻与意境的空灵中,构筑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场域。
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音,线条如春蚕吐丝,淡墨游丝技法将肌肤质感晕染得温润如玉,衣纹转折间既有吴道子“吴带当风”的飘逸,又融入现代写实的精准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雕琢,恰似“止”的修行——傅继英老师定心于笔尖,将内心的宁静注入每一道线条,使观者目光随之沉淀,心绪渐归平和。
色彩运用上,傅继英老师突破传统宗教画的肃穆,以粉红、天蓝、翠绿等明快色调传递温暖与希望。莲花瓣的十余层颜料叠加,营造出渐变的立体美感。观音衣袍的明暗对比随光线流转,仿佛被清风轻拂。这种光影与色彩的交织,暗合“观”的智慧——傅继英老师以艺术之眼观照世界,将佛教“五色象征五智”的哲学转化为视觉语言,引导观者在色彩的流动中破除对形式的执着。
更妙的是,傅继英老师常将观音置于山水、竹林、莲花之间,通过留白与对称构图,营造出“空山新雨后”的静谧。持经观音坐于岩石,背景淡黄如佛光普照。水月观音端坐月下,衣袂随风如仙界来仪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,恰似“止观”交融——定心于画境(止),照见本心(观),最终在静谧中抵达“心不动”的禅境。
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像,是艺术与禅理的完美对话。她以工笔之“止”定住喧嚣,以色彩之“观”破除执念,最终在画中构筑出一个让心灵栖息的净土。
上一篇:茶室客厅字画傅继英书法“修心养性”:向内求索,静定见真我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