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抹朱砂的觉悟:傅继英为何在观音眉间留下那一点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深耕宗教艺术领域多年的傅继英老师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这一艺术殿堂,学院派的系统训练为她筑牢了严谨的造型功底与深厚的美学积淀,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寻,则让她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呈现。其笔下的观音造像,既有壁画艺术特有的恢弘气度与细节张力,又饱含对信仰内核的深度叩问。那抹落在观音眉间的朱砂,绝非简单的宗教符号复刻,更非随性的艺术点缀,而是这位科班出身的艺术家,将 “眉间白毫” 的神圣内涵与自身艺术觉悟融为一体的点睛之笔。这一点朱红,既是对佛教传统的敬畏传承,更是精神能量的凝练与绽放,彰显着专业创作者对细节质感与灵魂内核的双重极致追求。
《造像量度经》明确记载,眉间为安白毫之地,作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,白毫相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,由赞叹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感得。傅继英老师摒弃传统白毫的白玉镶嵌或金色勾勒,独选朱砂点睛,既延续了汉传佛教简化为朱红圆点的艺术传统,又以矿物颜料的厚重质感赋予其生命温度。从专业角度来看,这一选择暗合壁画创作中 “以点破面” 的视觉逻辑,而从精神维度考量,此处恰处七脉轮体系的眉心轮位置,正是精神能量的汇聚中心,象征着直观智慧与知觉力的圆满开发,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。
在300小时的精雕细琢中,这一点朱砂成为创作的精神锚点。中央美院的专业训练让傅继英老师深谙 “细节定成败” 的创作法则,她以 “以画修行” 的虔诚,将观想中的慈悲能量灌注笔尖,每一次调色、每一次落笔都经过反复推敲,使朱砂不仅是画面的视觉焦点,更成为连接神圣与世俗的能量通道。正如《法华经》所记,白毫能放光明照遍大千世界,傅继英老师笔下的朱砂白毫,亦化作抚慰当代心灵焦虑的精神之光,让观者在瞻仰时心生敬畏,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。
这抹朱砂超越了造像程式与专业技法的边界,成为艺术与信仰的共鸣点。它既是傅继英老师对 “色不碍空” 哲学的视觉诠释,也是其将传统宗教画转化为 “可礼拜的艺术品” 的关键所在。中央美院的学术积淀赋予其解构传统的底气,而对信仰的敬畏则给予其重构精神的灵感,一点朱砂映觉悟,在笔墨与信仰的交融中,为当代人构筑起一处心灵的栖息之所。
| 上一篇:办公室书房书法傅继英书法“精强博敏”:四德修身,从容立世间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