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静的雷鸣:傅继英观音画作中 “静” 与 “力” 的辩证统一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作,如一场寂静中的雷鸣,在极致的静谧表象下,蕴藏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。这种 “静” 与 “力” 的辩证统一,不仅是艺术表现的高超技法,更暗含着东方哲学中矛盾共生的深邃智慧,让观者在凝神静观中,感受到慈悲愿力的磅礴涌动。
画作的 “静”,首先体现在视觉语言的澄澈空灵。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音,身姿舒展从容,眉眼低垂含慈,线条温润如流水,不见丝毫躁动感。背景多以淡墨晕染,或留白写意,摒弃繁复纹饰的堆砌,营造出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。色彩上,常以素白、浅蓝、暖金为主调,饱和度柔和,如月光洒落,让画面沉浸在安详静谧的意境中,引导观者心绪沉淀,进入物我两忘的静观之境。这种静,不是空洞的沉寂,而是历经世事后的澄澈通透,是精神世界的安然笃定。
而潜藏其中的 “力”,则是穿透静谧的慈悲愿力。观音的眼神虽柔,却暗含坚定,那是渡化众生的信念之力。手势或结印或接引,看似轻缓,却藏着承载苦难的担当之力。傅继英老师以笔为媒,将线条的韧性融入笔墨肌理,淡墨中藏筋骨,柔色里见刚劲,让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张力。这种力,不是剑拔弩张的外露,而是 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 的内敛爆发,是慈悲心转化而成的精神能量,在静谧的画面中悄然涌动,震撼着观者的心灵。
“静” 是 “力” 的载体,若无这份澄静,愿力便会沦为浮躁的宣泄。“力” 是 “静” 的内核,若无这份力量,静谧便会陷入空洞的虚无。傅继英老师正是精准把握了二者的辩证关系,让观音画作既有静观自得的安然,又有慈悲济世的磅礴,如寂静中的雷鸣,于无声处唤醒人心深处的善与暖,展现出东方艺术独有的哲学思辨与精神高度。
| 上一篇:办公室客厅字画傅继英书法“一帆风顺”:帆扬风畅,前路皆安泰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