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古人争空间:傅继英的观音与宋代法常、元代因陀罗的隔空对话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在观音绘画的艺术长河中,宋代法常、元代因陀罗以禅意笔墨立起标杆,而当代书画家傅继英老师则以工笔重彩与之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,在技法传承与精神共鸣中确立自身坐标。
南宋法常以减笔水墨勾勒观音禅境,《观音图》中白衣菩萨端坐崖间,衣纹粗笔淡墨与头饰工致形成反差,水墨渲淡的背景铺展 “顿悟” 的空明,开创禅僧墨戏之先河。元代因陀罗更以简约笔法显禅心,吹墨画发、阔笔焦墨画襟带,寥寥数笔便透出超脱物累的精神内核,将佛性与质朴融为一体。
傅继英老师则在工笔传统中寻找突破,以 0.1 毫米鼠须笔融合 “游丝描” 与 “钉头鼠尾描”,衣纹顿挫承 “吴带当风” 之气韵,璎珞 “盘曲描” 尽显精工。她突破古法设色体系,以 “层叠积染” 技法调和现代色调,在《杨柳观音》中实现色阶自然过渡,暗合 “色空不二” 哲思。其《水月观音》的边角构图与留白,与法常的水墨虚空、因陀罗的简约意境形成跨代呼应。
从法常的萧散虚和,到因陀罗的朴拙禅意,再到傅继英的工致新彩,三代画家以不同笔墨诠释慈悲内核。傅继英老师既承接古人 “以画修行” 的精神,又以当代审美拓展边界,在这场隔空对话中,为观音绘画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| 上一篇:客厅办公室字画傅继英书法“超逸绝群”:卓越独立,勇追广阔天地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