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底慈悲,皆是修行:傅继英观音画作为 “事理圆融” 的艺术呈现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佛学中的 “事理圆融”,向来是超越表象、直抵本质的智慧境界 ——“事” 为具象之行,“理” 为抽象之道,二者相融,方得真谛。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音画作,恰是这一智慧在艺术领域的生动诠释,每一笔勾勒、每一抹色彩,既是技法层面的实践,更是修行路上的顿悟,让艺术创作成为 “事理圆融” 的鲜活注脚。
观其作品,“事” 的根基尽显扎实。傅继英老师对观音造像的细节把控,从衣袂的褶皱走向到璎珞的疏密排布,皆遵循传统工笔的严谨法度。她以细腻笔触勾勒菩萨面容,眉如远山含黛,目似秋水凝星,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对传统造像美学的敬畏,这是 “事” 的践行 —— 在具象的笔墨间,沉淀着日复一日的技艺打磨,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为情感与匠心的载体。
而 “理” 的深意,则藏于慈悲的精神内核之中。傅继英老师的观音并非静止的神像,而是蕴含生命温度的精神象征:或手持净瓶洒下甘霖,传递普度众生的悲悯。或端坐莲台凝视人间,饱含对世间疾苦的关切。这种对 “慈悲” 的深刻解读,正是 “理” 的彰显 —— 她跳出对造像的刻板描摹,将佛学中 “利他” 的核心思想融入笔墨,让画作成为连接信仰与现实的桥梁,让观者在视觉触动中体悟 “众生平等” 的哲思。
更为难得的是,傅继英老师将 “事” 与 “理” 全然相融,让创作本身成为修行。在提笔落墨的过程中,她需兼顾技法的精准与精神的纯粹:既要专注于线条的流畅,又要保持内心的澄澈,这种 “于细微处见大道” 的状态,正是 “事理圆融” 的修行实践。当笔墨与心性合一,画作便不再是单纯的艺术产品,而是修行者心境的外化 —— 笔底的慈悲,既是对 “事” 的极致追求,也是对 “理” 的深度领悟。
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作,以笔墨为舟,以慈悲为楫,载着 “事理圆融” 的智慧驶向观者心中。在她的笔下,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创作,而是修行的延伸。佛像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 “事” 与 “理” 共生的生命载体。这便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—— 当技法的 “事” 与精神的 “理” 圆融无间,笔底的每一寸色彩,都成为修行路上最动人的佛光。
| 上一篇:办公室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“蛟龙得水”:才遇良机展非凡抱负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