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的共修:傅继英观世音菩萨画像如何连接艺术家、收藏者与观众
文/澜清 画作/傅继英
傅继英老师以300小时雕琢一幅工笔观音的执着,将绘画升华为心灵修行,其作品亦成为连接艺术家、收藏者与观众的精神纽带,构筑起以“慈悲”为核心的共修场域。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作,以艺术为媒介,让创作者的修行、收藏者的坚守与观众的感悟交融共生,在慈悲的共识中完成一场跨越个体的精神共修。
对艺术家而言,画作是修行的痕迹。傅继英老师以游丝描勾勒菩萨轮廓,用十余层罩染晕染莲花,每道线条都是与内心的对话,每抹色彩都暗藏对慈悲的体悟。她突破传统宗教画的肃穆色调,以粉红、天蓝传递温暖,将“五色象征五智”的哲思转化为视觉语言,这种“以画修行”的虔诚,让作品成为其精神境界的外化。
于收藏者而言,藏品是精神的寄托。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音兼具圣洁与人间温度,《莲卧观音》中温柔坚定的姿态,暗合收藏者对慈悲与安宁的追求。收藏行为超越物质属性,成为与艺术家精神共鸣的载体——在品鉴“吴带当风”的衣纹与虚实相生的构图时,收藏者实则在延续对慈悲理念的践行。
对观众而言,画作是心灵的桥梁。无论文化背景差异,观者皆能被线条的温润、色彩的暖意打动。《水月观音》的留白营造静谧禅境,引导观者定心观照本心,在视觉享受中获得心灵沉淀,这种超越宗教的共鸣,让“无缘之慈、同体之悲”的精神得以传递。
| 上一篇:办公室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“专心一志”:专注投入,觅己心安宁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