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场域的般若之光:傅继英国画观音像对现代人心灵的疗愈作用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社会,心灵焦虑与精神内耗成为普遍困境,而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世音菩萨画像,正以艺术为舟、般若为光,构建起一片疗愈现代人心灵的精神场域。从现代心理学视角审视,这幅作品的疗愈力量,既源于艺术语言对情绪的温柔安抚,更来自文化符号对精神困境的深层回应。
画像中,观世音菩萨的面容打破了传统宗教画像的疏离感,眉眼间流转的悲悯与平和,以视觉语言构建出 “安全型凝视”。心理学中的 “情绪镜像理论” 指出,人类会无意识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,菩萨低垂的眼眸、舒展的眉宇,如同一剂视觉镇静剂,能缓慢抚平观者紧绷的神经,缓解焦虑情绪中常见的 “战斗或逃跑” 生理反应。这种视觉层面的共情,让观者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情绪锚点,完成初步的心理放松。
更为深层的疗愈,在于画像对 “存在性孤独” 的消解。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,让许多人陷入 “渴望连接却又自我封闭” 的困境,而观世音菩萨作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 “慈悲”“守护”“救赎” 的集体记忆。傅继英老师在创作中,并未刻意强化宗教神性,而是通过柔和的色彩晕染、流畅的衣袂线条,将菩萨形象转化为一种 “精神容器”。观者在凝视画像时,既能投射内心对温暖与守护的渴望,也能在集体文化记忆的共鸣中,感受到 “并非独自承受” 的归属感,这种情感联结,恰好填补了现代人心底的孤独空洞。
画像中蕴含的 “般若之光”,暗合心理学中的 “意义疗法”。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,现代人常因 “意义感缺失” 陷入迷茫,而菩萨手持净瓶、轻拈柳枝的姿态,传递出 “净化”“新生” 的隐喻。这种视觉符号引导观者跳出具体的焦虑事件,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困境,在艺术构建的精神场域中,重新思考痛苦的价值与生命的方向,最终获得心灵的升华与成长。傅继英老师的观世音菩萨画像,就这样以艺术为桥,让古老的般若智慧与现代疗愈需求相遇,成为现代人心灵的一剂良方。
| 上一篇:客厅办公室字画傅继英书法“大智大勇”:智勇合一,方能不败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