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韵禅心:论傅继英水墨观音中 “水” 的运用与意境生成
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在傅继英老师的水墨观音作品中,“水” 并非简单的调和介质,而是贯穿画面的灵魂脉络,以无形之态载托禅意,在墨色流转间构建出清净空灵的精神境界。其对 “水” 的运用,既承续传统水墨的笔墨法理,又融入当代对禅意的独特诠释,让观音形象在水与墨的共生中脱离具象束缚,抵达 “物我两忘” 的禅境。
傅继英老师善用 “破水法” 勾勒观音衣袂,以淡墨调饱水,在宣纸上游走时故意让水分自然晕散,形成边缘模糊的 “飞白” 效果。这种 “水过留痕” 的笔触,恰似观音踏云而来的轻盈,消解了线条的生硬感,赋予衣纹流动的韵律 —— 水的渗透让墨色从浓到淡自然过渡,如同禅意中的 “渐修”,在细微处体现 “动静相生” 的哲思。而在描绘观音面部时,她则采用 “积墨破水” 之法,先以淡墨铺底,待半干时以稍浓墨色点染眉眼,让水分在墨层间缓慢交融,使面部轮廓在朦胧中透着温润,既保留了佛像的庄严,又借水的柔和弱化了距离感,暗合 “禅不在形,在于心悟” 的真谛。
水的调控更直接决定了画面意境的生成。在观音画作中,傅继英老师在背景处以大笔蘸水铺陈淡墨,让水分在宣纸中自由漫延,形成若有若无的云雾效果。墨色因水分的多寡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,仿佛山间清晨的薄雾,将观音与尘世隔开,营造出 “清净无为” 的禅意空间。而在观音手持的净瓶处,她又以浓墨破水,让水珠在墨色中清晰可见,既象征 “甘霖普度” 的慈悲,又以水的灵动打破画面的沉静,形成 “静中藏动” 的平衡,恰如禅理中的 “空而不空,有而不有”。
傅继英老师对 “水” 的运用,本质上是将禅意转化为可视的笔墨语言。水的流动性让墨色脱离固化的形态,如同禅心不拘泥于表象。水的渗透性让墨色相互交融,恰似禅理中的 “万物共生”。而水的澄澈感,则直接呼应了 “禅心本净” 的内核。在她的水墨观音中,水不再是笔墨的辅助,而是与禅意共生的灵魂,让观者在墨色的流转间,体悟到 “观自在” 的平和与超脱。
上一篇:书房茶室字画傅继英书法“博学多识”:学贯八方,智启人生新境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