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观”自在:从画像的“像”到心性的“相”

文/梨花 画作/傅继英
《心经》有云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”这一“观”字,恰似一把钥匙,打开了从表象之“像”到心性之“相”的禅门。世人常执着于画像的逼真,却忘了“相由心生”,真正的自在,在于穿透皮相,直抵本心。
画像之“像”,是视觉的捕捉,是线条与色彩的堆砌。画家以笔墨摹形,观者以眼目丈量,然这不过是“相”的皮毛。正如禅宗所言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画像再精妙,也不过是心性的投射,是“我”对世界的解读。若止步于此,便如盲人摸象,只见局部,不见全貌。
而心性之“相”,则是内在的觉悟,是超越形色的智慧。它不依赖外物,不拘于形式,而是通过“观”的修行,照见本自具足的清净心。六祖慧能曾言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这“无一物”的境界,正是心性之“相”的写照——无执无染,自在澄明。
从画像的“像”到心性的“相”,是一场从外向内的修行。它要求我们放下对表象的执着,转而向内观照,在纷繁世相中,寻得那一份不动的自在。正如苏东坡所言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唯有跳出“像”的局限,方能以“观”的智慧,照见心性的本真,抵达“自在”的彼岸。
上一篇:茶室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“读书万卷”:书海寻幽,心栖桃源处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