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韵生辉:傅继英书法“吐故纳新”中的文明吐纳与生生之道

文/景逸 画作/傅继英
傅继英老师笔下的“吐故纳新”四字,犹如苍龙在洁白素绢上腾跃翻滚,其笔锋转折之处,透露出东方智慧所特有的辩证张力。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书法艺术的杰作,更是一篇蕴含着文明进化哲理的诗篇。在遒劲有力的笔触中,我们得以洞察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,探寻个体生命与时代浪潮相互依存的秘密。
书法的筋骨深处蕴含着生命的辩证法则。其中,“吐故”的笔势犹如老树盘根错节,表面看似断裂的飞白,实则是生命在蜕变过程中的阵痛;“纳新”的墨韵宛如晨曦初露的微光,在收放有度的笔触中,透露出破茧重生的希望。这种独特的笔墨语言,恰似文明进程的隐喻: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,终将揭开神秘主义的面纱,在宋代文人画的水墨渲染中完成精神的转型;甲骨文的刻刀痕迹,历经篆隶的演变,最终在行草的挥洒中获得了呼吸的自由。书法的历史,本身就是一部持续吐故纳新的文明进化史。
在探讨个人成长这一维度时,“吐故”一词寓意着对既有思维模式的颠覆与重构。正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际,勇敢地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,这一过程与书法艺术中“屋漏痕”笔法的创新突破异曲同工。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往往被困于信息的“茧房”之中,因此,更需要具备这种挑战传统、突破框架的勇气。
以傅继英老师的艺术创作为例,她在继承“二王”书风的基础上,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,这种融合正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。同样,个体认知的升级也需在扬弃旧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,构建新的认知框架。这种扬弃并非简单的否定,而是类似于书法中的“绞转”笔法,即在保持传统根基的同时,孕育出新的思维维度。
从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,"吐故纳新"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自信。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,我们可以看到飞天神态飘逸,衣袂间流露出希腊风格的褶皱、印度特色的莲花以及中原地区的云气,这一幕宛如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生动画卷,映射出文化交流的辉煌。在当今中国,从孔子学院的广泛传播到数字丝绸之路的创新发展,从传统节庆的现代演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,无一不在续写着新时代"纳新"的新篇章。这种文化的开放性并非文化殖民的退让,而是如同书法艺术中的"引带"笔法,既保持了文化发展的连贯性,又使得不同文化元素在交流互鉴中和谐共生。
傅继英老师的书法艺术,其终极追求指向的是文明传承的永恒主题。在旧时代的痼疾如同枯枝败叶般逐渐凋零之际,新的生机已在断裂的茬口处悄然积聚力量;而当日出时分的第一缕晨光刺破历史的迷雾,整个文明生态系统就在这一呼一吸间完成了自我更新。这种更新并非简单的轮回更替,而是如同书法艺术中流畅的血脉,让传统的基因在不断的创新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。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博弈的当今时代,这种以开放的心态实现自我革新的智慧,无疑是文明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。在傅继英书法作品那浓墨重彩的笔触中,我们不仅能观察到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,更能感受到一个民族在文明的长河中勇往直前、乘风破浪的壮志豪情。
上一篇:消费者买装饰,收藏者买什么?书画市场的双轨逻辑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