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量如海,智德如渊:傅继英书法作品“博雅达观”

文/景逸 画作/傅继英
“博雅达观”不仅承载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核,更犹如一面明镜,映照出现代人的心灵境界。在信息洪流如巨浪般冲击着当代人的心智防线的当下,重新审视这一古老的生命哲学,宛如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,找到了一个能让灵魂得以深呼吸的宁静港湾。
"博",作为一种认知的横向延展,其疆域广阔无垠。张衡观测天象,创制地动仪,沈括撰写《梦溪笔谈》,汇集百科之精华,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,四处讲学,这些先贤们以毕生的探索和求索,深刻印证了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这一古训的深刻内涵。然而,真正的博雅精神,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,它更像是敦煌壁画中那般,将万千气象巧妙熔铸于飞天飘带的灵动之中。苏轼在《题西林壁》中曾写道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句诗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突破的途径——唯有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谦逊态度,我们才能冲破认知的束缚,实现心灵的升华。
“雅”,作为一种精神品格,其内涵在历史长河中纵向沉淀。古希腊哲学家以“kalokagathia”(意指美好与卓越)一词,描绘了智慧与品德交融的理想人格,这与东方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修养理念遥相呼应。王羲之醉写兰亭时的洒脱不羁,李清照“生当作人杰”的豪迈之情,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恬淡之态,均是对知识涵养如何转化为人格魅力的一种深刻诠释。这种优雅,并非简单的附庸风雅,而是生命在智慧滋养下自然绽放的璀璨光华。
庄子的“逍遥游”勾勒出一幅超脱物欲束缚的精神画卷,范仲淹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博大胸怀,苏东坡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态度,共同织就了中华文明达观精神的丰富纹理。这种智慧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秉承《周易》所倡导的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的积极应变精神。恰似黄山迎客松,在峭壁缝隙中顽强扎根,于风霜雨雪中傲然挺立,将生命的坚韧转化为最为动人的姿态。
达观之人深知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”这一自然法则的深刻内涵。王维于辋川别业聆听松涛之声,张岱在湖心亭观赏雪景,他们均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,坚守心灵的宁静与纯洁。这种智慧并非消极的宿命论,而是基于对世界深刻洞察的从容态度——洞悉世故而不被世故所染,历经沧桑仍保持一颗纯真的心。
傅继英老师以墨香为引,以笔锋为帆,引领我们驶向“博雅达观”的彼岸。在那里,书法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修炼。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,当我们感到彷徨迷失时,不妨驻足欣赏她的作品——那些轻盈的飞白,教我们学会释然与放手;那些浓重的墨迹,提醒我们坚守初心,不忘来路。在傅继英老师的笔墨通达之处,我们不仅窥见天地的广阔,更在字里行间遇见真实的自己。
上一篇:在傅继英的工笔世界寻找你的红楼倒影:你像黛玉还是宝钗? | 下一篇:返回列表 |